灼口综合征,以往也称为舌灼痛、舌痛、舌灼感、口腔感觉异常、口舌感觉异常、慢性面部疼痛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对本病而言都不是规范性命名。灼口综合征是以口腔内不同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由精神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常见病,也可视为身心疾病或“心身综合征”。引起口腔内疼痛或异常感的病因较多,主要有局部器质性因素、全身性因素,以及精神性因素。精神性因素可以诱发人体心理与生理状态正负效应失衡,导致病人过度紧张、情绪改变,从而引起或加重口腔不适症状。本病也可由器质性因素、全身性因素与精神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是口腔科临床常见多发病,成人多见,尤以中年女性居多。在20~69岁人口中,其发病率约3.7%,女性发病数是男性发病数的七倍,最主要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医对本病称为舌痛。《灵枢·经脉》说:“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但古代文献对舌痛的论述不是很多,一般从“火”认识,分虚、实两端,以虚火为多。《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说:“病之无形说是火,但疼不肿是也。”
推荐阅读:灼口综合征个性化治疗研究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有三类致病因素,一是局部病变因素,包括:(1)接触性过敏。口腔义齿及口腔填充材料中很多成分可以作为过敏原引起疼痛感。(2)义齿。可能由于戴义齿的适应性过程中,舌部空间少,咬合位置不适合及垂直距离增加有关。但也有人认为烧灼感不过是由于义齿在口腔粘膜上简单摩擦所产生的副作用。(3)感染。最常见的是真菌感染。(4)局部刺激因素,如牙石、残根、残冠、锐利的牙齿边缘、不良修复体等均可引起,口腔修复体中不同金属间产生的流电刺激也是局部刺激因素之一。二是全身性病变因素,如激素水平变化(如更年期)、缺铁性贫血、糖尿病、维生素缺乏、血清铁与锌含量低下、药物性副作用、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消化道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胃肠功能紊乱,等)、外周神经生理病理改变及微循环障碍、舍古林综合征、唾液流率减少与化学成分的改变。三是精神性因素。精神紧张、焦虑、人际关系紧张、遭受精神刺激、恐癌症、疑病症、抑郁症等往往可以引起或加重口舌疼痛不适症状,或成为灼口综合征的结果。精神因素还可造成口腔不良习惯,如磨牙症、紧咬牙、咬颊、伸舌,反复拉舌自检查等,以致引起口腔肌肉的紧张、疼痛,从而导致本病。
中医学认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均直接循行或通过分支交会于唇、舌、颊、齿龈等处,其中手少阴心经支脉系舌本,足少阴肾经循喉咙至舌根两侧、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贯舌中、手少阳三焦经分支由颊入系舌本;肝主筋、主疏泄气机,舌为筋肌之体,与舌关系密切。舌痛的病机,以火为主,火分虚实,在本病以虚火为主,其他病机亦可引起:(1)心火上炎:脏腑郁热内蕴,以致心火壅盛,上炎口舌,发为本病。(2)肝火上灼: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灼口舌。(3)虚火上灼:肾阴亏损,虚火内生,上灼口舌,发为本病。(4)肝郁脾虚:肝郁则气滞,气机不利;肝郁犯脾则气血生化乏源,口腔失养,故肝郁犯脾,发为本病。(5)气阴两虚:气为阳,舌体阴而用阳。气阴两亏,舌失所养,口腔不利,发为本病。(6)气滞血瘀:气滞血瘀,经脉痹阻,不通则痛,病及口舌,导致本病。
本院灼口综合征康复案例[真实治疗前后对比图]
【诊断要点】
1、症状
(1)口舌疼痛:本病以口舌灼痛为主要表现。①常呈烧灼感样疼痛,或呈辣痛感、刺痛感、钝痛感;往往为持续性、表在性、自发性疼痛,或轻或重,时轻时重,多数患者表现为上午轻,下午重,过多说话、食干燥性食物、空闲休息时、疲劳、紧张、情志不畅时疼痛加重。 ②疼痛部位以舌为主,多位于舌的某一部位,如舌尖、舌缘、舌根、舌背,并多为游感性,自感痛点部但又摸不到疼痛的准确部位。③疼痛部位亦可位于口腔其他部位,如硬腭前部、下唇前部、下唇部,牙槽、龈沟等处。④在讲话、饮食时无疼痛加重,反而有所减轻或疼痛消失。
(2)口腔伴随症:因人而异,可有口舌异样感、肿胀感、灼热感、麻痹感、搔痒感、口舌干燥感,或味觉减退等。少数病人不呈疼痛感,而呈伴随症中的某些不适感。
(3)全身症状:因人而异,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症状。较常见的有:①神经官能症或神经衰弱,如头痛、头晕、睡眠不佳、多梦、易烦躁,或精神不振、疲劳感、记忆力减退。②精神、心理、情绪障碍表现,如愤怒、憎恨、忧愁、悲伤、惊恐、焦虑、抑郁、痛苦,可表现为多疑病症、恐癌症等。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脸红、阵发性烘热、肢端发凉、麻木,以及身体某些部位的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等。④癔病症,多见于青年女性,可出现精神、运动、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有强烈深厚的情感、不稳定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片面与固执、幻想症,以及暗示性强等。⑤性激素生理性改变,多有性欲减退,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更年期病人。
推荐阅读:9大问题深度解读:灼口综合征
2、检查
(1)口腔检查正常,无器质性病变。
(2)在口腔检查中,也可能存在某些引起口舌疼痛的病症体征,但难以用此完全解释口舌疼痛及相关临床症状。
3、鉴别诊断
临床上引起口舌疼痛的疾病很多,并非都是灼口综合征。因此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应当注意发下几点:
(1)问诊:①首先详细了解病人口舌疼痛等不适症状的诱因、病程、部位、有何变化规律否、口腔与全身伴随症状及其他特点,为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初步依据。③根据病人的年龄(如更年期)与发病诱因(口腔局部诱因或精神状态诱因、受到周围病人患口舌癌症的心理刺激)、应注意了解或观察是否有精神疑虑、精神紧张、神经质等状态,以及精神状态与口舌疼痛等不适症与精神因素的关系,以确认其是否存在精神因素。没有明显精神因素者不能诊断为口舌综合征,应注意查找引起口舌疼痛不适等症的原发疾病。④详细了解病人的相关病史,如是否有缺铁性贫血、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是否服用慢性病药物,如心血管药等常用药等,以排除此类疾病。
(2)熟悉口腔疾病引起口舌疼痛不适的特点,以便于排除。如:(1)口腔炎症性损害所引起的疼痛不适症,多有明确的炎症损害阳性体征,并能触及准确的疼痛部位,口舌疼痛程度与炎症轻重程度吻合;而灼口综合征病人往往只有某部位疼痛不适的主观感觉,并无相应的触压痛。(2)口腔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口舌疼痛,随病变发展及其病变的程度轻重变化与治疗干预而有可预测的疼痛轻重变化,而与时间(早晚)变化的关系不十分密切,但多数灼口综合征病人的口舌疼痛往往呈时间规律性变化,以及与精神状态、情志波动有关。
(3)灼口综合征的诊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口舌疼痛不适症、较明显的精神因素、临床检查无阳性体征。如果能够满足这三个条件,但同时还伴引起口舌疼痛的某些病变阳性体征,不应单独诊断为灼口综合征,还应作出所伴随的其他疾病的诊断。
(4)有些口腔局部或全身性病变以口舌疼痛不适为主诉时,在中医诊疗方面往往可以参考灼口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或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亦能取得较好疗效,如口腔接触性过敏、局部刺激因素所致的口舌疼痛不适、围绝经期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糖尿病、维生素缺乏、血清铁与锌含量低下、药物性副作用、外周神经生理病理改变及微循环障碍、舍古林综合征、唾液流率减少与化学成分的改变等。但西医则应辨病治疗。
【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一)心理疗法
1、诊疗认真、有耐心: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对此类病人应当有充分的耐心,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让患者充分诉述其各种症状、思维认识、情感反应,并表现出对病人的充分理解与关心、同情,取得病人的信任与治疗方面的配合,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与治疗方案的实施。
2、认知疗法:向病人介绍必要的医学常识,解释、说明本病的特点,使病人认识到本病并非难治之症,尤其是向病人解释本病并不是癌症,使之打消思想上的疑虑、恐惧,有利于病人缓解精神压力。
3、自我调节,舒畅心情。对于那些具有精神紧张、焦虑倾向、癔病倾向的病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注意放松自己,加强自我调节,参加必要的集体活动,排除烦恼和思想紧张情绪,有利于改善精神神经症状,达到逐步康复的目的。
(二)去因疗法
1、脱离过敏原
(1)避免可能的致敏食物:一些食物中可能含有诸如矫味剂、染色剂或防腐剂,如苯甲酸,丙烯乙二醇,薄荷醇、薄荷油等,可能是其诱因,应注意避免接触、食用。
(2)去除可疑的局部致敏因素:怀疑对汞合金、铬、镍或丙烯酸树脂过敏的患者,可行斑帖实验,确诊后换用其它材料充填或修复。
2、去除局部病因
(1)去除锐利的残冠、根或边缘嵴,牙石、不良修复体;调改或重做义齿,恢复恰当的垂直距离及义齿基托伸展范围;对于上下颌采用不同金属材料修复者,换成同种材料,避免口腔内产生微电流。
(2)戒除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对镜观舌,将舌反复顶上腭或下前牙,咬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