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角炎俗称“烂嘴角”,是以上下唇两侧联合区、口角区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皲裂、口角糜烂和结痂为主要症状,根据病因不同,临床上大致分为营养不良性口角炎、感染性口角炎、接触性口角炎和创伤性口角炎。有些患者的口角炎不单纯是局部口角的病变,而是一些全身慢性疾病的表现,如糖尿病、贫血、免疫功能异常等疾病,因此西医西药很难深入治疗,宁波友好医院口腔黏膜专科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20例疑难口角炎患者进行施治,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推荐阅读:深度30问:全面解读口角炎
病例来源
20例均为宁波友好医院口腔黏膜专科的门诊患者,女性12例,男性8例,年龄35~80岁,病程1~5年。其中35~45岁4例,46~60岁12例,61~80岁4例。
病例选择
治疗前均做临床检查,确诊为本病。排除局部因素如牙齿位置不合适,牙齿间距离过低,致使上唇叠压于下唇,口角发生皱褶,使该处黏膜长期处于浸渍中,导致口角炎,排除创伤性因素,如外伤史或不规范的口腔治疗经历或不良习惯等。
本院口角炎康复病例[真实治疗前后对比相片]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①营养不良性口角炎:口服维生素B2,每片5mg,每日3次,每次1片,口服,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每次1~2片,每日3次。加强局部护理,口角局部0.02%氯己定液湿敷,去痂皮后涂布龙胆紫,保持局部清洁干燥。②球菌性口角炎:治疗应在局部清洗干净后用抗生素(如红霉素眼膏、氯霉素或金霉素软膏)涂擦。③真菌性口角炎:局部用制霉菌素液清洗,擦干,局部涂制霉菌素等。④接触性口角炎:去除过敏源,停止使用过敏药物。
中医治疗:口角炎辨证分虚实,实为风火湿热,唇红肿痒溃痛且剧,虚为阴虚血燥,唇红燥裂溢水结痂。①风火湿热:多因辛辣厚味太过,脾胃湿热内生,复受风邪侵袭,引动湿热之邪循经熏蒸唇口。急性期口角部位充血、水肿,可有出血或脓性分泌物,有血痂或脓痂形成,疼痛明显。慢性期口角部位有放射状裂纹,皮肤黏膜增厚呈灰白色,唇红干裂脱屑,疼痛不明显,全身症状伴胁胀脘闷,呕恶厌食,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饮,小便赤,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甚者面目俱黄,苔黄厚腻,脉濡数。治疗用药引火归元汤+甘露饮,7d为1个疗程。②阴虚血燥:脾气虚弱,外感燥热,致脾经血燥,熏灼唇口所发,表现为口角湿白色,糜烂或溃疡,有横的沟裂,甚者自口角向内黏膜或口角皮肤延伸,沟裂深浅长短不一,疼痛不明显,口角常在受刺激时疼痛,常伴有唇干燥有裂纹,偶见鳞屑,唇微肿。全身症状有纳食减少,懒言气短,四肢乏力,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缓。治疗法则:健脾祛燥汤、甘露饮、口炎清加减方。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口角炎症状消失,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口角炎症状基本减轻,伴随症状基本减轻;无效:口角炎症状无好转,伴随症状无明显变化。
治果:痊愈17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50岁。2012年5月以口角区糜兰,疼痛来诊。查体口角区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有脓痂、口干、口臭、牙龈红肿、烦躁,舌质红,苔微黄,脉细数。辨证为阴虚火热,治疗以滋阴润燥为主。用药:引火归元汤、甘露饮加减方。7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用。西医局部处理,生理盐水和过氧化氢交替冲洗口角,去除脓液,涂布甲紫溶液,嘱患者保持口角清洁卫生,进食后注意洁净口唇,纳米光波治疗2次。7d后复诊,口角溃疡糜烂区基本痊愈,口臭、牙龈红肿症状基本消失,遂以上方继续服用7d,症状好转,随访1年未复发。
例2.患者,女,65岁。2013年6月以口角炎复发难愈,咬舌,口淡无味来诊。患者有糖尿病病史,查体患者口角处水平状浅表皲裂,皲裂区有渗血,结有黄色痂皮,口角区皮肤白有糜烂,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缓,口角炎常于劳累后发作。辨证:脾气虚弱,治疗以健脾祛燥汤、甘露饮,水煎2次分早晚服用。西药:嘱患者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1~3片/次,每日3次。局部氯己定湿敷,去除痂皮后,涂布甲紫溶液,保持清洁干燥,纳米光波治疗2次,嘱患者在家中自行涂抹红霉素软膏。10d后复诊,口角处皲裂基本愈合,咬舌减轻,继服10剂,随访1年,没有复发。
讨论
在口腔黏膜病中,口角炎是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虽常见,但是大家对该病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对口角炎治疗不当常降低人体免疫力,引起咽部疾病,甚至引发癌变。而口角炎反复发作,影响外观,使患者产生自卑感,造成生活压力,所以我们对口角炎的治疗要根据病因,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上应用的效果远远好于单纯使用西医或中医的治疗效果,另外,还要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偏食,不挑食,注意保护口唇及口腔内的清洁卫生,要很好地配合治疗,使中西医结合治疗达到满意的效果。